万历十五年-到底意难平
# 万历十五年,到底意难平
# 前言
白岩松一个访谈节目中说到,我接触过一些文科的研究生,我曾经很委婉的问过他们,你们是跳过了大学来直接读的研吗?完全不像大学四年该有的知识储备。
文科生尚且如此,更别说我们理工科类学生,当然,我说的只是普遍现象。
但是,很遗憾的是,有学历没文化这种现象在大部分学生身上还会持续很多年。
每每回想起我的大学四年,我总是会感概荒废了大一大二,无所事事的混完了两年时间,到大三才幡然醒悟准备考研。
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和我的状态基本都是一样的,大三的考研也好、找工作也好、或者上培训班也好,与其说是选择,倒不如说是大部分普通学生的悲哀与必然。
而考研,对于我这种普通的计算机类学生来讲,无竞赛无实习无论文,大学四年写在简历上甚至不屑写在简历上的,不过一些基本一文不值的体育赛事和学生会工作,唯一能够让人宽慰的不过几次奖学金以及苟过了四六级。计算机基础知识不牢固、主流的框架底层原理不了解、源码更是一点没翻过、做的项目顶多就是 CRUD 的各种垃圾管理系统。所以与其说发奋努力考上了研究生,倒不如说发奋努力的自我救赎,为自己赢得多两三年的应届生身份。
碌碌无为,到底意难平,四百多年前的万历皇帝大抵也是如此。
# 《万历十五年》全书速览
1587 年,正是万历十五年,丁亥次岁,本书英文名《1587,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》,直译为无关紧要的一年,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,无事可记,实际上我们的大明王朝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。
这一年,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仁义治国的方针几近穷途末路。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,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,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,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,必然受到限制。即便是宗旨善良,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。
在这个时候,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,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,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,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,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,最后的结果,都是无分善恶,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,有的身败,有的名裂,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。
万历丁亥年的年鉴,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。
全书分为七篇,分别讲解了万历皇帝与五位大臣的功过成败,从这些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的私事与八卦入手,撕开背后真正控制整个王朝的黑暗文官制度。
# 世间已无张居正
先说张居正,万历皇的启蒙老师,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人物,无一不受到张居正的影响。
万历八岁到十八岁,张居正任十年国家首辅,皇帝年幼,履行临朝和颁布圣旨等皇帝职责,基本都仰仗他的老师。天子的大权旁落,张居正权倾朝野,说一手遮天毫不夸张,生前更是被授予以太师衔,这是文臣中至高无上的官衔,在本朝二百年的历史中从未有人在生前得到这个荣誉。
张居正试图以一己之力整顿黑暗的文官制度,作风强硬,专权跋扈,一时间树敌无数。
1582 年,张居正因病去世,享年 57 年,而此时,万历十八岁。年轻的皇帝想要独揽大权,成为名副其实的君主,就必须使他的朝廷摆脱张居正的影响。虽然张居正的躯体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,但他的影子仍然笼罩着这个朝廷。
与此同时,朝廷内反张情绪蔓延,大风起于青萍之末,由于一件丈量全国土地的小事,浩浩荡荡的清算行动开始了。
不得不说张居正生前对于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可谓鞠躬尽瘁,大部分历史书上对于张居正先生的评价也都很高。但是这并不妨碍文官的阴阳两面,文中这样写道:
这一切使年轻的皇帝感到他对张居正的信任是一种不幸的历史错误。张先生言行不一,他满口节俭,但事实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。他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,还蓄养了许多绝色佳人,这些都是由趋奉他的佞幸呈送的。
得悉了此项新闻,万历又感到十分伤心。这十年来,他身居九五之尊,但是被限制到没有钱赏赐宫女,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待有钱以后再行兑现;他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,被迫以揽纳公家物品牟利而被当众申饬。但是,这位节俭的倡导者、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,竟如此口是心非地占尽了实利!
# 首辅申时行
张居正死后,命运把资格最浅的大学士申时行推到了最前面,或许是前车之鉴,申时行首辅温和谦让,在皇帝与文官之间充当和事佬,但这样做也始终没有能使他在政治风浪之中置身事外,被文官弹劾为无所作为的虚伪小人,进退维谷,直到提出解呈十一次之多,才能奉准退休。
# 戚继光 — 孤独的将领
戚继光,书中的一句话足以概括他的一生:戚继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,其被劾罢官三年以后仍不能见谅于万历,原因全在于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,书中这样写到:
在张居正生前,凡是故意和戚继光为难的文官,后来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陆续迁调。
这也正是当朝百官控诉张居正意图谋逆的理由:张居正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,却有造反的能力
# 海瑞 — 古怪的模范官僚
海瑞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,书中这样写到:
他官至二品,死的时候仅仅留下白银二十两,不够殓葬之资。
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,也被人遗弃。这就是说,他虽然被人仰慕,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,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,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。
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,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;但是,当人们评论他的政治措施,却不仅会意见分歧,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。在各种争执之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通的结论,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。
海瑞一生历经三任皇帝,在官场中数次浮沉,最终在闲职中耗尽生命,郁郁不得志。
# 李贽 — 悲惨的大哲学家
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,则王朝的安全会立即受到威胁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,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的地主,因而也是这个社会的真正主人。而正统的儒家观念又是维系他们的纽带,除此而外,再无别的因素足以使他们相聚一堂,和衷共济。
李贽在晚年被捕入狱,其原因就是他的著作都是凭个人的直觉和见解来解释经典,审判官在审讯的时候将此称为“惑世诬民”的著作。
李贽生命中的最后两天,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的。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他 15 年余生的一个缩影。他挣扎,奋斗,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成果。虽然他的《焚书》和《藏书》一印再印,然而李贽想要把这些书作为经筵的讲章,取士的标准,则无疑是一个永远的幻梦。
当日李贽的不幸,又未必不是今天研究者的幸运。
# 万历皇帝 — 到底意难平
为人臣者尚且命运多舛,或可解释为皇帝生性多疑,福祸旦夕不由得个人做主。但命运之于皇帝又如何?
事实上,万历皇帝才是将 “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” 演绎至极点那个人。
万历皇帝九岁即位,十年为张居正摆布。张居正死后,他亦无法成为理想中独揽大权、自由自在的皇帝。
想要练习书法?不好意思,荒废光阴,我张居正第一个反对;
想要去亲自带兵操练?不好意思,你这样会造成文武均衡甚至武高于文的局面,为了抚慰文官,我申时行第一个反对;
想要经常去亲自祭谒先陵?不好意思,我们经常跟着你出去太累了,成百上千的文官们不同意;
想要废长立右?不好意思,不符合圣贤教导,成百上千的文官们不同意;
想要和自己最喜欢的贵妃葬在一起?不好意思,不符合圣贤教导,成百上千的文官们不同意;
..........
世人只道皇帝好,谁知帝王寂寞深。
皇帝只是文官制度所需的产物,皇位只是一种社会机构,轻易被架空。百官理想中的皇帝最好毫无主见,听话配合。万历的行为处事都被框在文官们所设置的规范里。但凡他有半点越规,百官即以条条款款的道德仁义轮番上奏轰炸,直至万历妥协。
为此,万历日渐消极怠工,也就是老子的 “无为”,最终成为臣民口中昏庸的皇帝,在位四十五年而碌碌无为。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,也没有改造社会、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,它的宗旨,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,即在 “四书” 所谓 “黎民不饥不寒” 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。
至此,大明衰败的局面再无力扭转。
最后,放上全文让我最为触动的一段话:
今天,有思想的观光者,走进这座地下宫殿的玄宫,感触最深的大约不会是这建筑的壮丽豪奢,而是那一个躺在石床中间、面部虽然腐烂而头发却仍然保存完好的骷髅。他如果还有知觉,一定不能瞑目,因为他心爱的女人,这唯一把他当成一个“人”的女人,并没有能长眠在他的身旁。
同时,走近这悲剧性的骸骨,也不能不令人为这整个帝国扼腕。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,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,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,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,充当了活着的祖宗。
张居正不让他习字,申时行不让他练兵,那么他贵为天子并且在年轻时取得了祖宗的身分,对事实又有什么补益?这里的地下玄宫,加上潮湿霉烂的丝织品和胶结的油灯所给人的感觉,却是无法冲破的凝固和窒息。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,死后被称为神宗显皇帝,而几百年之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,仍然是命运的残酷。
# 小结
所谓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我对历史其实一直比较感兴趣,但一直没有达到可以让我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地步。每天要学的东西敲的代码尚且顾不过来,更别提看一些文学类书籍了。
这段时间各方面的事情都做得差不多了,每个板块的知识点学习也都步入正轨,正好有时间给我来阅读一些书籍。《万历十五年》这本上周就已经看完了,这里做一下读书笔记,不然看了还是白看。